最新杂志

本期推荐

微信:kejifengzzs

微信:kejifengzzs

新丝路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及机制

新丝路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及机制研究 叶剑锋 潘祖刚 魏娜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14......

作者:叶剑锋 潘祖刚 魏 文章来源:未知 日期:2021-07-02

新丝路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及机制研究
叶剑锋  潘祖刚 魏娜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1401
摘要: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交通强国建设,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机制,与之对应的是产业不断升级,各学科和专业领域交织互融,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形势,进行专业集群整合与升级,需要对原有的专业结构和专业分布管理进行改革,因此,对专业集群进行分析和定义,提出“融合-动态”中的“四融合”的专业集群建设与发展模式和“四动态”管理机制,并以交通机电工程技术与服务专业群进行实例分析。
关键词: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专业集群
1 概述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科技发展推动的产业升级越来越紧迫,急需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核心区的新疆来说,是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实施省份,给交通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前景和机遇,而与之对应的是交通运输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凸显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为了推进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交通枢纽中心长期建设相适应,必须积极整合资源,打造专业集群,探索专业集群建设的模式和机制,更好适应区域人才需求,为交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2 相关研究
2.1 专业集群理论
相关学者[1,2]对专业集群进行了研究,柯玲[3]提出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魏明,周琪[3,4,5,6]认为专业(集)群是对传统专业组织形式的突破,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温辉等[7,8,9]认为在一定经济地域内的高职院校之间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校际专业集群,是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要求的主动适应与战略创新。
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提出急需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先进理念、创新型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师资资源,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变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2专业集群定义
做好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和机制研究,需要对专业与专业集群概念进行定义:
(1)专业。“专业”定义为职业教育以社会职业岗位分工需要为前提,根据某一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要求,依据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终身教育的基本理论而组建的课程群。
(2)专业集群。对于专业集群,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诸如“学科集群”、“学科合作”、“课程集群”等概念和观点。将专业集群界定为以区域内一所或若干所重点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核心,形成相关专业与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具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教育机构间和交通运输行业内形成的具有相同或紧密相关专业技术基础的多个专业和专业群的集合。
(3)专业集群的形式。专业集群一般有三种组织形式:一是以学科归属来整合专业,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设置一般参考了这种模式。二是以行业归属来整合专业,逐渐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结构,适应于产业链。三是混合整合模式,既有学科模式,又有行业特点。
3 专业集群建设的产教“融合、动态”模式
3.1 融合是专业集群建设的根本特征
专业集群内的专业形成协同效益,必须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融合发展,主要包含模式、课程、师资、资源四个方面的融合。
(1)模式相融。职业院校二级学院设置与专业群形成大多沿袭了学科体系模式,然而在实践中却遇到困境,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岗位技能教育,往往合作企业需求是若干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构成,而若干专业又分布在不同分院和教研室。造成企业和专业沟通困难,甚至一个企业与院校合作要联系不同的二级学院和教师,沟通成本较大,积极性较差。因此,模式相通的前提是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专业,形成适应企业需求的集群结构。
(2)课程相融。目前,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专业为了追求特色而特色,忽略了专业集群中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关系,尤其在基础平台课程,应以精品共享课程的思维,建好课,上好课为中心,以学生习得为考核标准。课程融合是对模式融合的继承和显性体现,专业集群内的的各专业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相同,例如均由岗位课程、平台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五大模块构成,其中除了岗位课程差异较大之外,其他模块课程应是融合共用的,才能形成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协同效益。
(3)师资相融。在校内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教师归属二级学院管理,以专业或以学科来组合成各教研室,是专业集群师资队伍的藩篱,在专业集群形成的前提下,师资团队的建设是专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抓手,应破除行政分院和归属的管理架构和理念,从集群的角度进行队伍组织,打造跨分院、跨企业、跨专业的适合集群特点的团队。
同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将企业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到团队成员中,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途经。然而,兼职教师队伍往往由于机制、待遇和管理等原因,流于形式,并没有如预期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相融过程中,必须明确在课程体系中具体的分工任务和教学角色,形成校内校外团队相互融合的局面。
(4)教学资源相融。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设备投入相对较大,甚至建立实景化的企业岗位环境,教学资源相融是解决专业孤立而造成的实验实训条件相互独立和重复建设的决绝方法,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例如各专业往往独立申报各类建设项目时,并未全局考虑专业集群的建设规划和建设规模。因此,要综合考量校内外的实训条件发挥不同的作用和功能,校内偏重项目化教学、先进技术推广和职业技能竞赛和鉴定,重点在教学平台建设,校外偏重岗位课程实施和顶岗锻炼,发挥协同效益,重点在案例资源建设。
3.2专业集群建设的“四动态”管理机制
(1)集群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的动态调整是保证专业集群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强化与行业企业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产教融合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依据行业企业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一是每年组织对专业群内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公布相关数据,作为专业动态调整的决策依据;二是将各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主要依据,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三是根据各专业发展情况对年度招生计划进行调整,动态控制专业规模;四是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引领遴选新增专业,并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
(2)合作企业动态管理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搭建校企平台和机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专业集群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有两种,一是建立职业教育联盟,以专业集群所涵盖的合作企业为成员,以行业协会为参与方,梳理联盟内部的企业结构,同时对企业进行筛选,双方建立岗位课程和顶岗锻炼的教学环境,企业成员通过联盟平台参与专业集群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产教融合型二级学院建设。与企业探讨设置二级学院,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例如交通机电技术与服务专业群依托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办学基础,基于行业企业对“准员工”的需求,校企合作建设“院企一体、订单培养、定制培训”的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与傲立电梯共建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试点专业。
(3)师资队伍动态聘任、培养与考核机制。根据专业集群发展规划,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同时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实训,帮助校内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实践能力、促进科研标志性成果转化和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化。在改革聘任制度同时,进一步将企业师资纳入到整体的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当中,制定与聘任职责相匹配的考核制度,兑现相应的待遇,
(4)教学资源动态更新机制。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是建立在专业集群的在线教学平台基础之上,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模式,因此,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包含了更新的范围、内容、数量和工作量计算办法,尽可能调动团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学资源的动态跟新来综合评价发展水平、教师水平、产教融合程度等。
4 结论
如何适应产业升级,加快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人的研究和实践目标。专业集群概念适应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需求,是与学科体系建设相适应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组织形势,促进职业教育关于专业建设理论发展,实践中,“融合-动态”中的“四融合”的专业集群建设与发展模式和“四动态”管理机制有利于院校整合资源,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人才培养,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爱君.“互联网+”环境下的专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综合改革为例[J].企业导报,2016,10:108+166.
[2]高汝武.特色专业引领专业集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 01:92-94+128.
[3]柯玲.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7:5-11.
[4]杨柳.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 11:115-119.
[5]王静.当前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分析[J].读天下,2016,20:172.
[6]魏明,周琪.论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的理论立场及其建设转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5-12.
[7]聂瑞芳.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25:37-39.
[8]温辉.高等职业教育校际专业集群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7:48-49.
[9]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07:46-50.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科技风)刊登的所有作品未经科技风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311-86049786。


友情链接: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 科技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科普中国 中国科技网 新华网 中国新闻网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