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数字技术助力信息无障碍化

近年来,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拓展和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需求。然而,在......

作者:宋雅娟 文章来源:光明网 日期:2022-01-22

  近年来,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拓展和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需求。然而,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也存在信息无障碍化普及率较低等问题,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存在不会用、不能用等现象,“数字鸿沟”悄然形成。

  如何让特殊群体和大部分人一样都便捷地获取信息,正是信息无障碍化的初心和目标。1月11日,在腾讯研究院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联合主办的科技向善创新周上,“信息无障碍:从城市盲道到数字包容”论坛围绕上述问题寻找答案。

  是挑战也是机遇

  信息无障碍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存在的差异,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再通俗一点,可以理解为,无论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从我们所开发的网站上获取信息和服务,让互联网访问公平变得可能。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信息无障碍化的重要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 1731 万视力障碍人群,2700 万听力障碍人群,2500万运动障碍人群,1.54 亿认知障碍人群。

  此外,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2011年出版的《世界残障报告》显示,人一生中平均有约 11%的时间会处于“残障”状态。大多数人到了老年,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认知和行动方面的障碍。从这一点来说,无障碍设施不止服务于那些残障人群,也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过去20年里,技术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从纯粹的物理空间变成了同时生活在物理与虚拟世界之中,许多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给普通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却在某种程度上让视障、听障以及认知障碍人群面对新的学习门槛。

  不过,挑战的另一面或许正是机遇。比如用数字手段去优化城市盲道,让听障群体利用数字技术去补足听觉的信息。再比如越来越多的工作能够以远程办公的形式实现,让视障群体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也会变得更多。

  让盲人“看”电影即是一例。论坛上,北京心目电影院的创始人王伟力介绍,从2004年开始,他们开始尝试以“视觉讲述”的方式,为盲人讲述电影,此后又创办心目图书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为盲人读书,通过把书籍变成语音的方式进一步扩展盲人“看”世界的边际。

  “一个电影讲述,它不仅仅是了解一个故事,盲人朋友不缺故事,而视觉呈现的故事,给他带来的是社会常态的认同、认知和社会文化、思想、情感的一种共享,这种共享标志着他从残疾人能不能真正的成为社会人”,王伟力说。

  借力技术跨越障碍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2021年,中国残联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应“大力发展信息无障碍建设”。

  信息无障碍如何落地?数字技术或许正是“解铃人”。

  大部分人都曾看到过这样的盲道“景象”:有伸出花坛的树枝、被随意摆放的共享单车、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坐小马扎上聊天的爷爷奶奶、临时停放的机动车、还有各类路面下施工维修后没能按规范正确还原盲道上的地砖等……这些随机的、动态的、不易察觉的障碍,成为了盲人出行的巨大障碍。

  如何让盲道真正可用?城市象限创始人茅明睿试图借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智能盲杖。“手杖安装了GPS和雷达波装置的手杖,像倒车雷达一样,它可以收集盲人出行时的反射数据和位置数据,再将数据投射到地图上,就能知道盲人行走在盲道上时,会在哪些地方遇到障碍。”

  为了解决色觉障碍用户眼中因色彩缺失或失准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诸多问题,OPPO探索了“千人千屏”解决方案。OPPO 产品经理李思潼介绍,通过将业内公认的专业级视觉特征检测方案——孟塞尔色棋首次引入手机,并与矩阵映射法能力融合,基于 LMS 颜色模型,构建了一套符合人眼视觉特征的检测算法,能够更好地帮助色觉障碍人群感知数字世界,降低色彩信息传递的门槛。

  在听障领域,腾讯天籁实验室正在探索更多可能。2021年,他们对外公布了一个集测听、辅听、远程看护的App。用户用手机可以测试自己的听力的状态。基于精准测量,可以针对每个人的听损状态,在特定的频段施加不同的辅听增益,提供个性化的辅听。经过测试,在林氏六音等测试场景,可以提升单音识别率约66%。

  从城市盲道到数字包容,信息无障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科技向善的共识正在形成,在本次科技向善创新周活动中,《科技向善白皮书2022》正式发布,我们也相信,在技术的助力下,信息化红利必将惠及更多人。(宋雅娟)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科技风)刊登的所有作品未经科技风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311-86049786。


友情链接: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 科技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科普中国 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数字报 新华网 中国新闻网 光明网